一件“木蹬子”,一把小弯镰,一团细麻绳。
备好后,为了方便捆扎,常常是要先用锤子把高粱尖梢的秸秆部分砸扁砸噼。
然后按每三根分成一小把,共分成若干小把。
再将用于捆扎的细麻绳放在身边,口里含着麻绳的头,在腰上绑好木蹬子。
王素素没法在腰上绑,就找了树桩子套上去,她再拿厚实棉垫铺在树桩上坐着,脚上踩着蹬子的横木便开始缚笤帚了。
“南京到北京,一把笤帚九道经。”
这个经自然是绳经,也就是绳结,意味着一把笤帚大多数要缚几道绳结才结实。
九道绳结扎完。
也就扎到了顶端。
这时便用镰刀切去多余的杆子,一般还要做个圆锥样的造型,样儿好,卖相好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