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正是王安石对百姓的傲慢和偏见!平日里,王安石可能会怜悯百姓,可以和百姓同吃同喝同住,为官也会多为百姓考虑,表现得爱民如子,可实则未将百姓和他放在同等位置,对百姓仍存有轻视偏见。”
“因而,在其制定新法时,并不会深入考察百姓所需,了解百姓所想,也不会认真听取百姓的反馈。”
“当然,这个问题并不是王安石一个人独有,而是古时的君王大夫都有。”
所以先辈们才伟大,他们做到了与民平等,不以傲慢偏见待百姓。
华夏古代可少有官员愿意真与民平等,如王安石这样的名臣,也免不了对百姓存有傲慢偏见。
他们的政策也基本是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,百姓只需按他们的政策去做就好,不管百姓对政策的感受如何。
“赵顼、王安石等人未将百姓当回事还有重要的一点:其等所实行的新法于百姓并不是那么有利,甚至反而成了祸害。像那保甲法,若是有利,怎会有百姓自断手腕也要逃避?”
“再如那青苗法,每年青黄不接时,官府给百姓贷款、贷粮,然后收取利息,看似是好事,既可让百姓度过困难之时,不需要为了生计去借高利贷,又可增加官府收入。”
“这一新法出发点不错,可在青苗法实行后,百姓的负担不减反重。”
第58章变法派之失(北宋历史)
王绾等人也是施政的老手了,一听便知问题出在哪:新法的出发点好,不代表符合实际情况,能实行得好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